2014年是农历甲午马年,黑龙江省博物馆自开年起,举办了一马当先寒假活体马展、一洗万古凡马空 徐悲鸿《飞马图》展、博物馆里过大年 活体马具互动等一系列与马有关的展览及活动。2月27日,为进一步展示马年马文化,黑龙江省博物馆在一楼阳光大厅隆重举行馆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五十四野马归来普氏野马头骨特展开幕式。
普氏野马,又称蒙古野马(准噶尔野马),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野马,具有6000万年的进化史,被世人誉为活化石。近代它们曾悄无声息地驰骋在我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干旱荒漠草原上,1878年被俄国军官普热瓦尔斯基发现,并从新疆捕获了28匹运到国外,震惊了世界。普氏野马嘴部宽大、鬃毛短硬倒插于背,体毛棕黄色,体型中等,在野生状态下,通常栖息于海拔700米至1800米的草原或半沙漠地带,善奔跑,能以65公里/时,连续奔跑4小时不休息。它的耐渴能力很强,可以忍受3至4天不喝水,食物主要为芦苇、芨芨、蒿子、梭梭等。
真马在进化过程有着许多分支,在长期生存斗争过程中只剩下这一支并得到了发展。可以说,普氏野马是当今世界唯一存活的野生马。众所周知,马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由于环境不断变化,适者生存,不适淘汰,马的进化实际上真实地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普氏野马因而具有别的物种无法比拟的生物学意义。目前全世界不足1500匹,是比大熊猫还珍稀的物种。
在晚更新世时期,普氏野马的分布曾相当广泛,在中国北方许多晚更新世动物群和古人类遗址中都发现过野马化石。本次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五十四野马归来普氏野马头骨特展展出的这件保存完好的普氏野马头骨化石,就是在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挖掘出土的大量野马化石之一。这亦充分标明了普氏野马在距今一万多年前曾遍布黑龙江境内各地。
进入20世纪,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杀、战争的破坏,牧场的扩大及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加剧,导致全球普氏野马分布区急剧缩小、野马数量锐减。至1967年人们最后一次看到野生种群,1969年最后一次看到野生个体后,野生的蒙古野马彻底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科学家也不得不宣布野生普氏野马灭绝。
值得一提的是,自1986年开始,我国林业部实行了野马还乡工作,从欧洲英、德等国引进了人工饲养的普氏野马,并逐步放归我国新疆,野马重新自由驰骋在大草原上,保护状态亦由野外灭绝更改回为濒危,野马故乡也从此结束了无野马的历史。
每月一星系列展览所展出的普氏野马头骨希望在向观众展示自然历史变更的同时也达到警示世人在当今工业发达,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要遵守自然法则、珍惜自然、热爱动物,与它们和谐相处的目的。
开放时间:9:00-17:00(5月1日-9月30日);9:00-16:00(10月1日-次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