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空间荣幸地推出居住于北京的艺术家刘鼎在上海的首个个展“华盛顿湖”。该展览将呈现艺术家在最近两年围绕着他的一个新的工作和研究领域所开始的系列创作。这个研究计划围绕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和艺术意识展开,以创作观看创作、讨论创作,将塑造以及制约创作背后的组织方式和逻辑带到前景。在刘鼎的实践中,艺术史的组织方式和意识形态,以及它们所赋予人们的经验、惯性和意识始终是讨论的焦点。他的作品不厌其烦地对它们发起质问,并总是希望把它们内在的样子一次又一次地描述出来。他不满足于我们已有的工作基础,这种不满足不止于事不关己的批评,而是以置身其中和自我描述的方式将自己与他所怀疑的基础共同地赤裸于创作之中,敞露心扉,并准备好迎接随着而来的一切危险。
“华盛顿湖”的题目来自展览中的两幅摄影作品《华盛顿湖》,它们拍摄于刘鼎的一次美国之旅。2012年,他首次来到美国西雅图,在西雅图逗留期间,他发现华盛顿湖原来不在华盛顿,而在西雅图。虽然当地的朋友不断地告诉他华盛顿湖就在西雅图,他发现这是一个他并不太在意更正自己的“误解”。他在华盛顿湖游览时偶然拍摄到了一派白人中产阶级优雅浪漫的休闲时光:湖面上的游艇、湖中晒着太阳的比基尼少女、温和的宠物等,他发现意识的坚固性比起美好的景象而言更加挥之不去。以这件作品命名整个展览,“华盛顿湖”将展现“两种现实主义”,交错的现实,以及我们错乱的意识和经验。
这个展览中同时交织着几种旅行的记录,其中之一是刘鼎工作旅行途中的所见和所思,新作《卡尔·马克思在2013》来自2013年底艺术家参观伦敦北部马克思墓的偶遇,在寻访的路途中,刘鼎遭遇了一群来自中国的游客,刘鼎与他们之间的互动,他们与马克思墓的互动,成为这个作品记述的内容,远离中国,却在身处西方的马克思墓前遭遇了一场在意识形态驱动下的行为模式上的小冲突,它远比有意为之来得更加必然和具有强烈的冲突感。《报春花山的拐角》来自艺术家在伦敦的另一次偶遇,在一个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和氛围浓郁的街区行走时发现了恩格斯的故居。
《证据》与《一件从王鲁炎那里听到的作品》来自艺术家自己在艺术史中的遭遇和重返,通过正视过去和描述过去来关照我们今天的立足点。《证据》以拼贴组合的方式将出版于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的《美术》杂志中的文章与艺术家自己的早期作品以及他所收集的不知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并置在一起,迫使我们不得不对于这些塑造了我们关于艺术的经验与意识的文字、信息和视觉线索再次重新打量和评估。《一件从王鲁炎那里听到的作品》再次触及了认识艺术的基础这一论题,从王鲁炎那里听到的一件他所收藏的来自七十年代文革结束之后的作品打动了刘鼎,促使他通过重新想像和再次创作以他的理解重现这件作品,这个重现的行为不拘泥于细究原作的细节,刻意通过再次描述,和他者从他的描述所获得的感知和手来完成这件作品,在一床被单上绘制了这件作品的样子,并用晾衣服的线把被单拉起来呈现的方式完成了这次表达。在听说刘鼎这件作品之后,王鲁炎把原作的照片发给刘鼎,使这两个不同时空下的作品得以相遇,刘鼎把原作的图片包括在这个作品的呈现之中,作为这个装置的组成部分,完成了以创作对话创作的过程。
在展览中出现的四幅油画,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刻画画面主体的创作方式分别在黑色的背景中描绘了一堆油黑发亮的大煤块、在白色的背景上刻画了装在白色花瓶里的一束白玫瑰,以及由两幅画面构成的一件作品,左边的画幅中出现了两个上身裸体的男子处于一种意欲加害于彼此的图像,背景是图样式的银灰色条纹,而另一边则是一盆仅有一朵,但充盈了整个画面的黄菊花。这些绘画并不是刘鼎创作中的岔口,它们来自再次审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的欲望,艺术家通过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运用委托定制,并在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的方式来完成。艺术家自己是这样描述的,“在文革中被抽空的艺术不仅是一个视觉表象问题,艺术的社会政治化也给艺术和艺术史叙述、艺术行业留下了政治遗产和政治逻辑,而对于这些方面的质疑与反抗在我看来反思是不够的。我重拾了这一类型的创作,再次运用类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手法,从被文革抽空的艺术遗产开始,以实在的‘空洞’作为一个信号来反思在文革中和文革后寄生在艺术和艺术史话语中的‘政治逻辑’。”
刘鼎在近年的创作中常适时恰当地透过选取或委派制作所进行的历史叙述及观念表达。微观的、有机的、难以描述的、生动的、有语境的,这是刘鼎所理解的创作者工作的形貌。展览中的作品之一,《冒险者》拼贴了他所收集来的他人旅行途中在登高处或达到某一个有标志性的景点的纪念性留影,也成为艺术家的另一种自我叙述。